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復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復證

病證名,指反覆發作之眼疾時證,屬中醫眼科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後世醫家如《眼科菁華錄》(1935年)進一步描述其特徵:「類似赤熱,不治自愈,然按期而發,過期又癒,如潮汐花信,久而不治,恐成痼疾。」《審視瑤函》則強調辨證要點:「未發時當究其經絡病本,既發時須察形色、分部位。」並指出治法需靈活:「不必拘執,當審時症所犯臟腑,隨證加減。」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,或臟腑氣血失調,導致風、火、痰、濕等邪氣上攻於目。其發作與四時節氣相應,故有「時復」之稱,正氣虛弱或陰陽失衡者尤易反覆。

辨證論治
治療以「因時制宜」為原則,結合發病季節及臟腑辨證:

  1. 春季發作者

    • 病機:風熱上犯肝經,目絡壅滯。
    • 治法:驅風清熱,平肝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洗肝散(《銀海精微》方)加減,常用藥如薄荷、防風、黃芩、梔子。
  2. 夏季發作者

    • 病機:心火上炎,灼傷目絡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洗心湯(《審視瑤函》方)加減,可佐黃連、連翹、生地。
  3. 秋季發作者

    • 病機:肺燥化火,津虧目澀。
    • 治法:潤燥瀉肺,滋陰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瀉肺湯(《銀海精微》方)加減,配合麥冬、沙參、桑白皮。
  4. 冬季發作者

    •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上擾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補腎填精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湯加減,酌加知母、黃柏、枸杞。

其他治法
若兼痰濕,可合溫膽湯;氣滯血瘀者,佐以血府逐瘀湯。針灸取穴如睛明、太陽、太衝等,以通絡調氣。

此證貴在早期調理,防其反覆。臨床須細辨臟腑虛實與外邪性質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