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令
在中醫學中,「時令」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特徵,包含氣溫、濕度、風向等自然變化,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與病理變化。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關,四季更迭會對五臟六腑、氣血運行產生不同影響,因此養生與診療皆需順應時令調整。
時令與中醫理論
- 四時與陰陽五行
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,將一年分為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季(或四季),分別對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,並聯動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。例如:- 春季屬木,主生發,氣候多風,易影響肝氣疏泄。
- 夏季屬火,主炎熱,易耗心氣,需防暑濕。
- 長夏屬土,主濕氣,易傷脾胃運化。
- 秋季屬金,主燥,易傷肺津。
- 冬季屬水,主寒,易耗腎陽。
-
六氣與時令
中醫「六氣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為自然界正常氣候,但若時令異常(如春應溫反寒),或人體正氣不足,六氣可轉化為「六淫」致病邪氣。例如:冬季寒邪易侵襲經絡,引發關節疼痛;夏季暑濕易困脾,導致腹脹、倦怠。
時令與古醫政
古代醫事制度中,時令亦為制定醫療政策之依據。如《周禮》記載,官府會按季節發布醫事指令,指導民眾避疫、調養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更詳述四季食療方,如「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,冬宜溫補以藏陽」,體現時令對中醫實踐的指導作用。
時令養生與治療
中醫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根據時令特性調整養生與治療原則:
- 用藥:冬季多用溫熱藥(如附子、肉桂)助陽,夏季慎用燥烈之品。
- 針灸:春夏季針刺宜淺,秋冬季可稍深,以順應氣血浮沉。
- 飲食:如秋季宜食百合、銀耳潤燥,冬季可酌用羊肉、當歸溫補。
綜言之,時令為中醫「整體觀」之核心概念,貫穿診斷、治療、養生,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