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氣
定義與源流
時氣,又稱「疫癘」、「天行」、「時行」或「時疫」,為中醫古籍中對具有強烈傳染性、流行性疾病的統稱。此概念最早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書中記載時氣為突發性、大範圍流行的疫病,其發病與季節氣候異常密切相關。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疫癘如有鬼厲相似,故曰疫癘,又曰時氣。」強調其病勢兇猛,傳染迅速,猶如邪祟作祟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戾氣:時氣之邪屬外感病範疇,為天地間暴戾之氣(又稱「疫氣」、「癘氣」)侵襲人體所致。《傷寒全生集》指出:「時氣者,乃天時暴厲之氣流行人間。」此類病邪具有強烈的毒性和傳染性,可通過空氣、接觸等途徑蔓延。
- 氣候異常:中醫認為,非時之氣(如冬應寒而反溫、夏應熱而反涼)易導致人體正氣失調,戾氣乘虛而入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」,說明異常氣候是時氣流行的關鍵條件。
- 正氣虛弱:人體正氣不足時,對外邪抵抗力下降,更易感觸時氣。《溫疫論》強調:「本氣充滿,邪不易入」,反之則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。
臨床特徵
時氣致病多表現為發病急驟、症狀相似、傳染性強,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與地域性。常見症狀包括:
- 發熱:多為高熱不退,或往來寒熱。
- 頭身疼痛:疫邪侵襲肌表或經絡,導致周身痠痛、頭痛如劈。
- 呼吸道症狀:咳嗽、咽喉腫痛,甚則氣促,與「溫疫」或「風溫」證候相似。
- 消化道症狀:部分時氣病邪可內犯脾胃,引發嘔吐、腹瀉,如「霍亂樣時疫」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與傷寒區別:時氣具傳染性,而一般傷寒多為個體外感風寒;時氣症狀更劇烈,且易群發。
- 與溫病關係:時氣屬溫病範疇,但溫病涵蓋範圍更廣,包括非傳染性熱病;時氣特指「疫癘」性質的溫病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時行病者,是春時應暖而反寒,夏時應熱而反冷……非其時而有其氣,是以一歲之中,病無長少,率相似者,此則時行之氣也。」
- 《溫疫論》:「疫者,感天地之癘氣……邪自口鼻而入,舍於伏膂之內。」提出時氣可通過呼吸道、消化道傳播。
中醫辨治原則
時氣的治療需根據邪氣性質、侵犯部位及患者體質辨證施治,常見治法包括:
- 清熱解毒:針對熱毒熾盛,用黃連、黃芩、連翹等藥物。
- 化濕辟穢:若夾濕邪,可選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芳香化濁。
- 扶正祛邪:對正氣虛弱者,輔以人參、黃耆等益氣托毒。
總結
時氣為中醫對烈性傳染病的獨特認識,其理論融合氣候、環境與人體正氣的互動關係,至今對疫病防治仍有參考價值。歷代醫家對時氣的闡釋,不僅豐富了外感病學說,亦為中醫疫病理論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