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氣發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氣發斑

時氣發斑,又稱時疫發斑溫疫發斑溫毒發斑,是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九。此證多因感受時行疫毒之氣,邪熱內蘊,迫血外溢肌膚所致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疫毒侵襲:外感時行疫氣,或溫熱毒邪,邪熱熾盛,內傳營血,燔灼血絡,迫血妄行,外發為斑。
  2. 熱毒蘊結:邪熱鬱於氣分,不得宣透,進一步深入血分,血熱搏結,瘀阻肌膚,形成紫赤斑疹。
  3. 正虛邪盛:若患者素體陰虛,或正氣不足,邪毒更易內陷,加重發斑之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斑疹特徵:皮膚出現點狀或片狀紫赤色斑塊,壓之不褪色,可分布於胸背、四肢,甚則遍及全身。
  • 兼見症狀:高熱煩渴、頭痛身痛、舌質紅絳、脈洪數或細數,嚴重者可伴神昏譫語、衄血、便血等血熱妄行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營兩燔:斑疹隱現,壯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治宜清氣涼營,方用化斑湯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玄參、犀角等)。
  2. 熱入血分:斑色紫黑,密集融合,高熱神昏,舌絳少苔。治宜涼血解毒,方選犀角地黃湯(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。
  3. 毒瘀互結:斑疹暗紫,纏綿不退,舌黯有瘀斑。治宜活血解毒,可用桃紅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時氣發斑者,熱毒乘虛,出於皮膚,狀如蚊蚤所齧,赤斑起,周匝遍體。」強調熱毒外發之病機。
  • 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疫毒致斑之理,認為「邪伏膜原,潰散入營」,需透邪解毒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、涼血化斑為主,根據病位深淺(氣分、營分、血分)及兼夾證候(如瘀血、陰傷)靈活用藥。外治可配合針刺放血或清熱敷貼,以助邪毒外透。

此證多見於溫熱類疫病(如現代醫學之斑疹傷寒、流行性出血熱等)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病勢輕重,及時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