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時賢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賢
唐代醫家,生平籍貫不詳,曾任翰林學士,精於婦科,尤擅胎產之學。其所著《產經》二卷,惜已散佚,然部分內容散見於後世醫籍如《胎產真經》,得以窺其學術精髓。
學術背景與貢獻
時賢所處之唐代,為中醫婦科發展的重要時期,其著作《產經》聚焦胎產調理,反映當時醫家對婦女妊娠、分娩及產後調護的深入認識。唐代醫書多承襲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之理論,並結合臨床實踐,時賢之論述亦可能融匯此類經典,強調「氣血調和」為安胎之本,並重視產後「瘀血去則新血生」的治療原則。
《產經》與婦科理論
雖原書已佚,但據《胎產真經》所引,時賢之學說可能包含以下內容:
- 胎前調養:主張孕婦需調攝飲食、情志,避免勞倦,以固衝任二脈。其方藥或側重補益脾腎,如沿用《千金要方》中安胎飲加減,以黃芩、白朮等清熱健脾。
- 產後證治:重視惡露排出與氣血恢復,可能採用生化湯類方劑,結合當歸、川芎等活血化瘀,佐以補氣之品,契合「勿拘於產後,亦勿忘於產後」的治療思想。
歷史定位
時賢之著述雖未完整傳世,然其內容被後世輯錄,顯示其理論對宋元婦科影響深遠。唐代醫家如昝殷《經效產寶》亦可能參酌其說,反映當時醫家對產科經驗的系統化整理。時賢之名,遂與唐代婦科發展脈絡緊密相連,成為研究早期產科學的重要線索。
(註:本文基於現存史料與中醫理論推演,具體方藥應用需考證古籍原文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