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邪

時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泛指與四時氣候變化相關的外感病邪,為季節性流行病致病因素的統稱。其特性與自然界陰陽消長、五行更替相應,故發病多具明顯的時令性與傳染性。

時邪與四時氣候的關係

中醫認為,四時氣候各有主氣,春溫、夏熱、秋燥、冬寒,若氣候異常(如非時之氣),或人體正氣不足,則易感時邪而致病。例如:

  • 春令風邪:多夾寒、熱,侵犯肺衛,引發傷風、風溫等症。
  • 夏令暑邪: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兼夾濕氣,致暑濕、中暑等病。
  • 秋令燥邪:分溫燥與涼燥,易傷肺陰,見乾咳、咽乾等症。
  • 冬令寒邪:性凝滯,易傷陽氣,引發傷寒、寒痹等。

時邪致病特點

  1. 時令性強:發病與季節緊密相關,如流感多見於冬春。
  2. 傳變迅速:疫癘之氣(如瘟疫)可通過空氣、接觸傳播,易成流行。
  3. 兼夾他邪:常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相合為病,如風熱時邪、暑濕時邪等。

病理機轉

時邪自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繼而內傳臟腑。其病機多循「由表入裡、由淺入深」之規律,若正氣不足,可迅速化熱入營血,或逆傳心包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臨床須結合時令、主症及體質辨證:

  • 風熱時邪:辛涼解表,如銀翹散。
  • 暑濕時邪:清暑化濕,如新加香薷飲。
  • 燥邪犯肺:潤燥止咳,如桑杏湯(溫燥)、杏蘇散(涼燥)。

時邪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強調疾病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聯,為外感病辨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