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
病名
- 時氣致病
時行,又稱「時氣」,指因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而引發的流行性疾病。《諸病源候論·時氣候》闡述:「時氣病者,乃春應暖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冷,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,故一歲之中,病無分長幼,症狀多相似,此即時行之氣所致。」此類疾病具有季節性與流行性特徵,其發病與氣候異常密切相關,屬外感病範疇。 - 伏邪發病
另有一類時行病,為冬季感受不正之氣,邪氣伏藏體內,至春季方發作。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二指出:「傷寒、時行、溫疫三者同源而小異。若冬月傷寒,或勞作汗出受風寒,邪氣潛伏,至夏發病,稱為傷寒;若冬月氣候偏暖,風邪侵襲骨節,至春發病,則為時行。」此說強調邪氣伏留與時令誘發的關係,與《內經》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理論相呼應。 - 傷寒之俗稱
時行亦為傷寒、溫疫的通俗稱謂。《肘後備急方》提及:「雅言通稱傷寒,世俗則呼為時行。」反映古代醫家與民間對外感熱病的不同表述。此類疾病多具傳染性,與「疫癘」「溫病」等概念互有交集,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病因病機:時行病多因「戾氣」或「異氣」侵襲,此類邪氣具有強烈致病性與傳染性,不同於一般六淫。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提出「癘氣」學說,認為此類病邪「自口鼻而入」,可解釋其流行特性。
- 辨證特點:時行病初期多見表證,如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,然其傳變迅速,易化熱入裡,出現高熱、煩渴、斑疹等裡熱證候,與傳統傷寒「由表入裡」的傳變有所不同。
- 治療原則:歷代醫家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結合運氣學說推斷病勢。如劉完素主張「寒涼清熱」,對時行熱病多用黃芩、石膏等;明清溫病學派則注重「透邪解毒」,如銀翹散、清瘟敗毒飲等方劑的應用。
相關概念
時行與「時氣」「疫癘」「溫疫」等名詞互有關聯,然細究之:
- 時氣:泛指季節性流行病,強調氣候異常因素。
- 疫癘:特指具強烈傳染性與致死性的疾病,如大頭瘟、蝦蟆瘟等。
- 溫疫:屬熱性疫病,多見高熱、斑疹、神昏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此類疾病在《傷寒論》《溫病條辨》等典籍中均有論述,為中醫外感病學重要組成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