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沃

赤沃為中醫證名,指排泄物中帶有赤色黏沫之症,多見於下利或小便異常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少陰之勝,……腹滿痛,溏泄,傳為赤沃。」此處「赤沃」即描述少陰經氣偏勝時,濕熱內蘊,下迫腸道或膀胱,導致排泄物夾雜血色黏液。

歷代醫家對此註解略有差異:

  • 王冰註《黃帝內經》時,以「沃」為「沫」,強調排泄物中赤色沫狀物的特徵。
  • 張景嶽則進一步區分,認為「赤沃」可表現為「利血」(便血)或「尿赤」(小便赤濁),其病機與濕熱下注、血絡損傷相關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赤沃多因濕熱、瘀血或虛損所致,常見於以下證型:

  1.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腸道或膀胱,灼傷血絡,見赤色黏液便或血尿,伴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如白頭翁湯、八正散加減。
  2.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血失統攝,症見便血淡紅、綿延不止,兼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方用歸脾湯或黃土湯益氣攝血。
  3. 下焦瘀熱:瘀血內阻,新血不循經,見便血色紫暗、刺痛拒按,舌暗或有瘀斑。可選少腹逐瘀湯或桃核承氣湯化瘀止血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赤沃為「赤痢」,歸因於「熱毒乘血,血性得熱則流散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小便赤濁歸於「淋證」範疇,與心火下移小腸或腎虛濕熱有關。

赤沃作為症狀,需結合四診辨其寒熱虛實,臨床常見於痢疾、血淋、腸風等疾病,治法當隨證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