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頓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頓咳
時行頓咳,又稱「頓咳」、「百日咳」,首見於明代虞摶所著《醫學正傳》。此病多發於小兒,屬中醫「疫咳」範疇,因外感時行疫癘之邪,內蘊痰濁,閉阻肺絡所致。其特徵為陣發性、痙攣性咳嗽,咳聲連連,甚則氣逆面赤,咳終伴有雞鳴樣回聲,病程纏綿難癒,故有「百日咳」之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時行頓咳主要因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,侵襲肺衛,若正氣不足,邪氣內陷,與內伏痰濁搏結,鬱而化熱,痰熱壅肺,肺失宣降,氣逆上衝而發為頓咳。病位主要在肺,久則可累及肝、胃,甚則傷及氣陰。
臨床表現
- 初咳期:類似感冒,見鼻塞流涕、咳嗽痰稀,屬風邪犯肺之證。
- 痙咳期:咳嗽加劇,呈陣發性、連續性痙咳,咳時面赤握拳,涕淚交加,咳畢有吸氣性雞鳴樣回聲,甚則嘔吐痰涎或食物,此為痰熱壅肺之象。
- 恢復期:咳嗽漸減,但氣陰兩傷,可見乾咳少痰、氣短乏力等虛象。
辨證論治
- 風邪犯肺:治宜疏風宣肺,方用止嗽散加減。
- 痰熱壅肺:治宜清熱化痰、瀉肺降逆,方選桑白皮湯合麻杏石甘湯。
- 氣陰兩虛:治宜益氣養陰、潤肺止咳,方用人參五味子湯或沙參麥冬湯。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肺俞、尺澤、豐隆等穴以宣肺化痰;推拿療法可配合清肺經、揉掌小橫紋等手法。
時行頓咳為中醫兒科常見疫病,其辨治需注重痰熱與正虛的動態變化,早期介入可縮短病程,防止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