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感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行感冒

時行感冒,又稱「時行傷風」或「時氣感冒」,屬中醫外感病範疇,指因感受四時不正之氣(非時之氣)而引發,具有明顯流行性、傳染性的感冒病證。其病情較一般感冒更為急重,且易於人羣中廣泛傳播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流行性感冒」有相似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時行感冒的發生與「時行疫氣」密切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時氣候》指出:「時行病者,是春時應暖而反寒,夏時應熱而反冷,秋時應涼而反熱,冬時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。」即氣候反常,違背四時規律,形成疫癘之氣。此類邪氣具有強烈的致病性與傳染性,人體正氣若不足以抗邪,則易受侵襲,發為時行感冒。

病邪多從口鼻、皮毛而入,首犯肺衛,導致衛表不和、肺氣失宣,進而出現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等表證。若邪氣壅盛,可內傳氣分,甚至深入營血,引發高熱、煩渴、咳喘等重證。

臨床表現

時行感冒的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,但更為劇烈,且具有以下特點:

  1. 起病急驟:發病迅速,病情進展快。
  2. 全身症狀明顯:高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周身痠痛、乏力等。
  3. 傳染性強:同一時期內多人發病,症狀相似。
  4. 易兼夾他邪:如夾濕、夾暑、夾燥等,表現為胸悶、嘔惡、口渴、咽乾等兼證。

證型與治法

根據邪氣性質與患者體質差異,時行感冒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風寒束表證

    • 症狀:惡寒重、發熱輕、無汗、頭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散寒。
    • 方藥:荊防敗毒散神術散加減。
  2. 風熱犯肺證

    • 症狀:發熱重、惡寒輕、咽痛、口渴、咳嗽痰黃。
    • 治法:辛涼解表,清熱宣肺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桑菊飲加減。
  3. 暑濕鬱表證

    • 症狀:發熱、頭重如裹、胸悶脘痞、嘔惡、舌苔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解表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新加香薷飲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  4. 邪犯膜原證

    • 症狀:憎寒壯熱、頭痛煩躁、胸膈滿悶、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疏利透達,辟穢化濁。
    • 方藥:達原飲加減。

古代文獻論述

歷代醫家對時行感冒多有記載,如:

  • 《類證治裁·傷風》提到:「時行感冒,寒熱往來,傷風無汗,參蘇飲、人參敗毒散、神術散。」強調其傳染性及治療方藥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明「非其時而有其氣」為致病關鍵,並指出此類疾病「病無長少,率相似者」,說明其流行性特徵。

時行感冒的治療需注重辨證論治,根據邪氣性質與患者體質靈活用藥,同時亦可結合針灸、刮痧等外治法以助疏邪透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