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寒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寒疫
病名:時行寒疫,又稱「時行傷寒」,為中醫外感病之一,屬疫病範疇,因感受暴寒之邪而發病。此病具有季節性特徵,多發於春分後至秋分前,氣候驟寒之際。
病因病機:
時行寒疫的病因主要為天時暴寒,寒邪乘虛襲人,客於肌表,鬱閉衛陽,導致營衛失調。寒性收引,易凝滯氣血,故病發時可見表寒實證。此病具有「時行」特性,即在一定時節內流行,與一般傷寒不同,更具傳染性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頭痛、身疼、惡寒發熱、無汗等典型風寒表實證,或兼見嘔逆、鼻塞、咳嗽等症狀。脈象多浮緊,舌苔薄白。若寒邪內犯脾胃,可伴隨脘腹冷痛、泄瀉等裏寒證候。
治法與方藥:
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,重在散寒透邪。常用方劑如蘇羌飲加減,配伍神曲、豆卷等以和中化濕。若表寒甚者,可加麻黃、桂枝以增強發汗之力;兼氣滯者,佐以陳皮、香附理氣;若寒鬱化熱初起,可稍加黃芩、連翹清解鬱熱。
與其他外感病的區別:
- 與普通傷寒差異:時行寒疫具流行性,症狀較重,傳變較快。
- 與溫疫不同:溫疫多因溫熱之邪,見發熱重、口渴、脈數等熱象;寒疫則以寒象為主。
古籍考據:
《外台祕要》明確指出:「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」強調其季節性與外感寒邪的關聯。後世醫家亦將此病歸類於「寒性疫癘」,與暑疫、濕疫等並列。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強調氣候異常與疾病的關係,臨床需辨明寒邪兼夾(如濕、滯),靈活化裁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