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寒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時行寒疫,病名。因感受暴寒而發的疫病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三:「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一名時行傷寒。」證見頭痛,身疼、寒熱無汗,或作嘔逆,脈浮緊。治宜辛溫解表,用蘇羌飲加神曲、豆卷等。
時行寒疫,又稱時行傷寒,是一種因感受暴寒而發的疫病。其發病時間多在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,此時天氣多變,寒冷刺激易使人體正氣受損,而引發本病。
時行寒疫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、寒熱往來、頭痛、身疼、無汗、嘔逆等。發熱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,寒熱往來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特徵,常表現為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,寒熱交替,反覆發作。頭痛多為脹痛,可伴有頭暈、目眩等症狀。身疼多為全身疼痛,尤以四肢為甚。無汗是本病的另一個重要特徵,多見於輕症患者。嘔逆多為反酸、噯氣,嚴重者可出現嘔吐。脈多浮緊,舌質紅,苔薄白。
時行寒疫的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,常用蘇羌飲加神曲、豆卷等。蘇羌飲由蘇葉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、生薑、大棗等組成,具有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的作用。神曲、豆卷均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本病的嘔逆症狀。
時行寒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- 一旦出現發熱、寒熱往來、頭痛、身疼、無汗、嘔逆等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時行寒疫是一種常見的疫病,但只要注意預防,並在發病後及早治療,是可以治癒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