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戾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戾氣
時行戾氣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泛指因四時氣候異常變化而產生,具有強烈傳染性與流行性的外感病邪。其特性與一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不同,雖亦與時令相關,但致病力更為峻猛,且易於人群間廣泛傳播,甚至引發大規模疫病。
源流與內涵
「戾氣」一說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但明確提出「時行戾氣」概念者,為明清溫病學派。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「戾氣」為「非風非寒,非暑非濕,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」,強調其透過口鼻侵入人體,致病迅速,並具特異性(如「牛病而羊不病,雞病而鴨不病」)。清代醫家如葉天士、吳鞠通等,則結合「時行」與「戾氣」之論,說明此類病邪常隨氣候反常(如冬應寒而反溫、夏應熱而反涼)而發,形成區域性流行疾病。
致病特點
- 傳染性強:
時行戾氣可通過空氣、接觸等途徑傳播,易在短時間內導致多人發病,甚至「闔門傳染」,如古代記載之「大頭瘟」「蝦蟆瘟」等疫病。 - 發病急驟:
戾氣侵入人體後,病勢迅猛,初起即見高熱、煩渴、斑疹等裡熱證候,與一般外感表證不同。 - 與時令相關:
其發生多與季節氣候異常相應,如春應溫而反寒,則易發「春溫」;夏暑夾濕穢,則易成「霍亂」「痢疾」等時疫。 - 病位特異性:
不同戾氣可專犯特定臟腑經絡,如「爛喉痧」多襲肺胃,「疫痢」多傷腸絡,此即吳又可所言「各隨其氣而為諸病」。
與相關概念區別
- 與六淫差異:
六淫致病多因個體正氣不足,感受常氣而病,病情較緩;時行戾氣則無論體質強弱,觸之即病,且具流行性。 - 與伏氣溫病關係:
部分溫病學家認為,戾氣可伏藏體內,待時而發,如「伏暑」「晚發」等,但此說與吳又可「戾氣自口鼻而入」之論略有分歧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對時行戾氣所致疫病,主張「逐邪為第一要義」,治法以清熱解毒、辟穢化濁為主,如《溫疫論》用達原飲透達膜原,《溫病條辨》以清瘟敗毒飲瀉火解毒,並強調「早逐客邪,勿令結滯」。此外,亦重視環境穢濁之氣的避忌,如焚燒藥香以辟疫氣,體現「未病先防」思想。
時行戾氣理論不僅解釋了古代疫病流行之因,亦為中醫溫病學與疫病防治奠定基礎,至今對傳染性疾病之辨治仍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