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傷寒
病名
時行傷寒,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三,屬外感熱病範疇,又稱「時行寒疫」。其特徵為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與流行性,多因感受時行寒邪所致,與一般傷寒(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傷寒」)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時行寒邪:此病多發於氣候異常變化之時,如春應溫而反寒,冬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,導致寒邪夾雜時行之氣侵襲人體。
- 正氣虛弱:若人體衛外之氣不足,腠理不固,則易受外邪所犯,發為時行寒疫。
- 邪氣傳變:寒邪初犯太陽經,可循經傳裡,或化熱入裡,表現為表寒裡熱或寒熱錯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無汗、脈浮緊,類似太陽傷寒證。
- 化熱階段:若寒邪鬱而化熱,可見發熱加重、口渴、咽痛、咳嗽、舌紅苔黃等裡熱徵象。
- 嚴重者:邪熱內陷,可出現煩躁、譫語,甚至熱極生風之痙厥。
與一般傷寒之區別
時行傷寒具傳染性,易於人群中流行,且病情變化較快;而《傷寒論》所述之傷寒多為個體感受寒邪,病情傳變相對規律。
治療原則
- 初起表寒證:宜辛溫解表,可用麻黃湯、葛根湯等方劑散寒發汗。
- 寒邪化熱:需清熱透邪,如大青龍湯、柴葛解肌湯等,兼顧解表與清裡。
- 邪熱熾盛:當清熱解毒,選用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等,以防熱邪深陷。
古籍參考
《外臺秘要》指出此病「與傷寒相似而異」,強調其流行性特徵;後世醫家如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時行疫氣致病之特點,可互為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