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嗽
病名:時行嗽,又稱「時行咳嗽」,指因感受四時不正之氣(非節令之邪氣)而引發的咳嗽病症。其特點為具有傳染性,易於一地流行,類似於外感時疫之邪所致。
病因病機:
此病多因四時氣候異常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之氣失調,形成「癘氣」或「時行疫氣」,侵犯肺衛。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邪氣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導致肺氣失宣,痰濕內阻,氣機不暢,因而發為咳嗽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發熱惡寒、頭痛、鼻塞、氣急,咳嗽連綿不止,症狀類似於外感風寒或風熱,但具有群體發病的特徵。初病時多見伏枕臥床,病勢較急,但通常在一二日內症狀稍緩。
治療方藥:
時行嗽的治療以疏風解表、宣肺止咳為主,並需根據具體證候選用適當方劑:
- 參蘇飲:適用於氣虛外感,症見咳嗽痰多、胸膈滿悶者,具益氣解表、化痰止咳之效。
- 敗毒散(人參敗毒散):主治時行感冒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、咳嗽鼻塞,能祛風散寒、扶正祛邪。
- 人參飲子:多用於體虛受邪,咳嗽氣短,可補氣健脾、化痰止咳。
- 一服散:適用於咳嗽較劇、痰涎壅盛者,能迅速緩解咳逆症狀。
相關概念:
時行嗽與「天行嗽」相似,皆屬外感時邪所致,但天行嗽更強調疫癘之氣的流行性,而時行嗽則泛指四時不正之氣引發的咳嗽。此外,此病與一般「咳嗽」有別,後者病因更為廣泛,包括內傷與外感,而時行嗽特指具有傳染性、流行性的外感咳嗽。
古籍參考:
《證治要訣·咳嗽》中記載時行嗽的證治,強調其傳染性及外感特性,並提出相應方藥以疏解表邪、調和肺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