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行疫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行疫痢
時行疫痢,又稱「疫痢」,屬中醫痢疾範疇,為具有傳染性、流行性之痢疾。此病名見於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卷一,其特徵為發病急驟、症狀劇烈,並可於特定時節或區域內廣泛流行,與一般痢疾不同,多因感受「疫毒時邪」所致。
病因病機
時行疫痢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疫癘之氣,兼夾濕熱或寒濕穢濁,侵襲腸胃。疫毒熾盛,與氣血搏結於腸道,導致腸絡受損,氣血瘀滯,化為膿血,故見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痢赤白。若疫毒內陷心營,可致高熱神昏;若毒邪熾烈,耗傷氣陰,則易出現厥脫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發病急驟,壯熱口渴,腹痛劇烈,痢下頻繁,便中夾雜膿血,裡急後重感顯著。
- 兼症:或見頭痛煩躁,甚則神昏譫語;若邪毒內閉,可見四肢厥冷、呼吸急促等危象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滑數或沉伏。
證型辨治
-
濕熱疫毒證
- 特點:痢下赤白相雜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化濕止痢。
- 方藥: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加減,常用黃連、黃芩、白頭翁、秦皮等。
-
疫毒內閉證
- 特點:痢下紫紅膿血,神昏抽搐,面青肢冷。
- 治法:涼血解毒,開竅熄風。
- 方藥:犀角地黃湯合紫雪丹,配合安宮牛黃丸等急救。
-
正虛邪陷證
- 特點:痢下不止,氣息微弱,面色蒼白。
- 治法:益氣固脫,回陽救逆。
- 方藥:參附湯合生脈散,重用紅參、附子等。
與一般痢疾之異同
時行疫痢與普通痢疾(如濕熱痢、寒濕痢)雖皆屬痢疾,然疫痢具強烈傳染性,病情更為兇險,且易引發群體流行。其治療須側重「解毒辟穢」,並根據邪正盛衰及時扶正祛邪。
古籍記載
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指出此病「來勢暴戾」,強調「逐疫為先」;《溫疫論》亦提及「疫痢」乃「異氣所感」,需分消疫毒與調和氣血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