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疫

病名

  1. 即疫、瘟疫,出自《溫疫論》。此症由癘氣疫毒經口鼻侵入所致,具有強烈傳染性。《不知醫必要·時疫》記載:「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氣而得者,或頭痛,發熱,或頸腫,發頤,此在天之疫也。若一人之病,染及一室,一室之病,染及一鄉、一邑。」其臨床表現包括憎寒壯熱、口吐黃涎,嚴重者甚至出現痓厥、譫狂等症狀。

中醫認為,時疫的病因多與「癘氣」有關,此為天地間不正之氣,具有強烈的致病性與傳染性。其病機為邪毒內侵,壅滯氣血,導致三焦氣機失調。治療上,需根據病情輕重及邪氣所在部位,選用疏利、解穢、清中、攻下等法。常用方劑如達原飲、升降散、清瘟敗毒飲等,以透達膜原、清熱解毒、疏利氣機。

  1. 夏季瘟疫之專稱。《辨疫瑣言》提到:「春則曰春瘟,夏則曰時疫,秋則曰秋疫,冬則曰冬瘟。」夏季時疫多因暑濕穢濁之氣與疫毒相合,侵犯人體,症見發熱、頭痛、胸悶、嘔惡,或兼見腹瀉、發斑等。治療上需注重化濕透邪,兼清暑熱,如藿香正氣散、甘露消毒丹等加減運用。

時疫在中醫理論中屬於「溫病」範疇,其傳變規律多遵循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。初期邪在衛分,可見表證;若未及時透解,則易入裡化熱,深入氣分、營血,甚至內陷心包,導致危重症候。因此,早期診斷與治療尤為關鍵。

相關名詞可參見「瘟疫」、「疫」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