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疫發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時疫發斑

病名:時疫發斑,又稱時氣發斑溫疫發斑溫毒發斑,首見於《瘟疫論補注·發斑》。此症屬外感熱病範疇,多因疫毒熾盛,內迫營血,外發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時疫發斑的成因,主要與疫癘之氣(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)侵襲有關。疫毒從口鼻或肌表而入,初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、營血。若熱毒壅盛,燔灼營血,迫血妄行,溢於肌表,則見斑疹顯露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熾盛血分受擾,嚴重者可致氣血兩燔或熱陷心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皮膚出現紅紫斑疹,或點或片,壓之不褪色,多見於胸背、四肢。
  • 兼症:憎寒壯熱(惡寒與高熱交替)、頭痛如劈、骨節煩疼、周身拘急、胸膈滿悶。
  • 重症:斑色紫黑、密集融合,伴見譫語神昏、舌絳少苔,乃熱毒深重之兆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傷寒發斑區別:傷寒發斑多因寒邪化熱入裏,斑色較淡,熱勢較緩;時疫發斑則起病急驟,斑色深紅或紫,熱毒症候明顯。
  • 與溫病發斑聯繫:溫病範疇中的溫疫發斑(如大頭瘟、爛喉痧)及溫毒發斑(如丹痧)與本病機理相近,但病因與傳變略有差異。

治法與方藥
清熱解毒、涼血化斑為大法,依病勢深淺選方:

  • 氣營兩燔:用化斑湯(石膏、知母、玄參等)合清瘟敗毒飲加減。
  • 血分熱盛:選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丹皮等),佐以紫草、大青葉等解毒透斑。
  • 熱毒內陷:急投安宮牛黃丸紫雪丹開竅醒神。

文獻溯源
《溫熱類編》卷一記載其症「憎寒壯熱,頭痛骨節痛,拘急滿悶」,強調疫毒鬱表與內熱並見的特點。後世醫家如吳又可、余師愚等,進一步闡明「疫斑」與尋常溫病發斑的差異,突出其傳染性兇險性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溫疫發斑:專指疫癘之氣所致的發斑,熱毒更甚。
  • 溫毒發斑:泛指溫熱毒邪引起的斑疹,範圍較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