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喘

證名,指邪氣盛實所致之氣喘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證因外邪侵襲或內生實邪,導致肺氣壅塞、氣道不利,表現為呼吸急促、氣息粗猛,病程較短而發作急劇。《景岳全書·喘促》描述:「實喘者,氣長而有餘……胸脹氣粗,聲高息湧,膨膨然若不能容,惟呼出為快。」其病因多端,臨床須辨明邪氣性質,常見以下分型:

  1. 風寒喘
    因風寒外襲,肺衛受邪,肺氣失宣。症見喘急胸悶、咳嗽痰稀、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治宜辛溫解表、宣肺平喘,方如麻黃湯。
  2. 寒喘
    多因陽虛內寒,或寒邪直中於肺,氣機凝滯。症見喘息氣促、痰白清冷、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治宜溫肺散寒,方如小青龍湯。
  3. 熱喘
    因暑熱或邪熱壅肺,肺失清肅。症見喘促氣粗、痰黃黏稠、面赤煩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宣肺,方如麻杏石甘湯。
  4. 痰喘
    因痰濁內阻,肺氣上逆。症見喘咳痰多、胸悶窒塞、喉中痰鳴,舌苔厚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降氣,方如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  5. 水喘
    因水飲凌肺,氣道受阻。症見喘促倚息、咳唾清稀涎沫、胸脅滿悶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弦。治宜瀉飲逐水,方如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  6. 火喘
    因火熱熾盛,灼傷肺金。症見喘急煩躁、痰少而黏、口乾咽痛,舌紅少津,脈洪數。治宜瀉火降逆,方如瀉白散加減。

實喘之辨證,首重邪氣性質與病位,兼參痰、飲、熱、寒等病理因素,治法以祛邪利氣為要,使肺氣宣降得復,則喘息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