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火
病證名,屬中醫「火邪」範疇,指人體內陽熱亢盛、邪火熾盛所導致的實熱證候。《丹溪心法·火門》云:「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湯之類;虛火可補,小便降火最速。」強調實火與虛火之別,並提出「凡氣有餘便是火,不足者是氣虛」之論,說明實火多因氣機鬱滯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傳所致。
病因病機
實火多因:
- 外感六淫:如風熱、暑熱、燥火等邪氣侵襲人體,鬱而化火。
- 七情內傷:情志過極(如怒、憂、思)導致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,常見於肝火熾盛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溫燥、肥甘厚味,積熱於胃腸,釀成胃火或腸火。
- 痰瘀化火: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鬱久化熱,蘊結成火。
臨床表現
實火證候以「熱、赤、燥、動」為特徵,因邪火侵犯臟腑不同而症狀各異:
- 全身症狀:高熱、面紅目赤、煩躁易怒、口渴喜冷飲、尿黃便結。
- 局部症狀:
- 肝膽實火:頭痛眩暈、耳鳴耳聾、脅肋灼痛、口苦咽乾。
- 胃腸實火:脘腹脹滿拒按、牙齦腫痛、口臭、嘔血或便血。
- 心肺實火:咳嗽痰黃、鼻衄、舌尖紅絳、甚則狂躁譫語。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厚乾燥或起芒刺,脈象洪數、弦數或滑數。
治療原則
實火宜「清熱瀉火、直折其勢」,根據火邪所在臟腑選方:
- 通用方劑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清瀉三焦火毒。
- 臟腑辨治:
- 肝火: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等),清肝膽實火。
- 胃火: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等)或玉女煎,瀉胃涼血。
- 肺火: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合涼膈散,清肺通腑。
- 心火: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等),引火下行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如大椎、曲池、合谷等瀉熱,或刺絡放血以泄火邪。
與虛火之鑒別
實火與虛火雖同屬火證,但病機迥異:
- 實火:邪盛正未虛,表現為亢奮、燥熱、脈實,治宜瀉火。
- 虛火:陰虛陽亢或氣虛發熱,症見潮熱盜汗、脈細數,治宜滋陰或甘溫除熱。
實火為中醫急證之一,其病勢急劇,若未及時清解,可能耗傷陰液,甚至動血擾神,故臨床需準確辨證,針對火邪所客之處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