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禿

赤禿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六,指頭皮生瘡後局部毛髮脫落,患處呈現紅亮之症。其病因多由風熱濕毒鬱結於頭皮,阻滯經絡,氣血失和,久而化熱生瘡,損及毛竅,致毛髮不固而脫落。
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外感風熱濕邪,或內蘊濕熱,上攻頭部,鬱結肌膚。風性善行,熱性炎上,濕性黏滯,三者相搏,蘊蒸頭皮,發為丘疹,浸淫蔓延。濕熱腐肌,則滲流黃水;熱盛血瘀,則患處色赤;毛竅受損,氣血不榮,故瘡癒後毛髮脫落而不生。

臨床表現
初起頭皮見細小丘疹,漸次擴大,相互融合成片,皮膚潮紅,觸之灼熱,自覺瘙癢疼痛。患處滲出黃色脂水,久不結痂,瘡面濕潤,毛髮隨之脫落,露出光亮紅斑。病程纏綿,若濕熱未清,可反覆發作。

治法
以清熱解毒、除濕祛風為主,外治為先。傳統方藥如《肘後備急方》所載,取白馬蹄燒灰研末,以豬脂調和塗搽患處。白馬蹄灰性涼,能清熱收斂;豬脂潤膚,助藥力滲透。另可配合內服黃連解毒湯、龍膽瀉肝湯等方,清瀉肝膽濕熱。

古籍考證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後世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亦論及此症,多歸於「禿瘡」「赤禿瘡」範疇,強調濕熱為患,治法兼顧清熱燥濕與養血生髮。

辨證要點
需與「白禿」(頭癬)鑑別:白禿多因蟲毒,患處有灰白鱗屑,毛髮折斷而非脫落;赤禿則以紅斑、黃水、毛髮脫盡為特徵,屬濕熱偏盛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