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火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火眩暈
證名:由風火相搏所致之眩暈,屬「火衝眩暈」範疇。其病機多因五志過極,肝陽化火,或外感熱邪內熾,上擾清竅,發為旋轉昏冒之症。
臨床表現:
- 發病特點:驟然暴發,眩暈劇烈,病程較短。
- 伴隨症狀:
- 口渴喜冷飲,反映陽明熱盛,津液耗傷。
- 嘔吐酸苦水,得吐後眩暈稍緩,乃火邪上逆,胃失和降。
- 大便燥結,脈象洪數,為實熱內結,氣血沸騰之象。
- 體質特徵:患者多體質壯實,面赤氣粗,聲高息促。
病機分析: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風主乎動,木旺火生,則為旋轉。」肝屬風木,若情志鬱勃,肝鬱化火,或外邪引動內火,風火相煽,上攻頭目,清竅受擾,故發眩暈。《雜症會心錄》進一步闡述,此證「無非風火相搏,實熱為害」,強調其病性屬實、屬熱。
治法方藥:
- 清瀉實火:首重苦寒直折,通腑泄熱。
- 三黃湯(黃芩、黃連、大黃):瀉三焦實火,尤適熱結便秘者。
- 竹葉石膏湯:清胃熱、生津液,適用於火盛津傷,煩渴引飲者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肝火熾盛,加梔子、龍膽草清肝瀉火。
- 兼痰熱者,佐以竹茹、半夏化痰降逆。
鑑別要點:
需與「虛火眩暈」區分:後者多見陰虛陽亢,症見眩暈綿綿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而實火眩暈發病急、熱象顯,脈證俱實,治以瀉火為先。
相關條目:
可參閱「火衝眩暈」、「肝陽上亢」、「眩暈」等證,以明辨病機與治法異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