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攣
證名,屬攣證之一類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攣者,筋脈拘急收引之謂,其證可分虛實,實攣多因外邪壅滯、氣血阻滯,或痰瘀內結,致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病因病機
實攣之發,多由風寒濕邪外襲,客於經絡,阻遏氣血;或熱邪熾盛,燔灼津液,筋脈失濡;亦有因七情過極,氣機逆亂,或跌撲損傷,瘀血內停,致使經脈不通,筋急而攣。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,揭示外邪與攣證之關聯。
臨床表現
實攣常見四肢拘急、關節屈伸不利,或局部肌肉僵硬疼痛,觸之或有結塊,伴見口噤、項強等症。其脈多弦緊或沉實,舌質或黯,苔多厚膩或黃燥,反映邪實內蘊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宜祛邪通絡、調和氣血。風寒濕邪所致者,可選 羌活勝濕湯 或 獨活寄生湯 加減,以疏風散寒除濕;熱邪灼筋者,宜 白虎加桂枝湯 或 羚角鉤藤湯 清熱熄風;瘀血阻絡者,可用 身痛逐瘀湯 活血通絡;痰濁內阻者,則以 導痰湯 合 芍藥甘草湯 化痰舒筋。
鑒別要點
實攣當與 虛攣 相辨:虛攣多因氣血虧虛、肝腎不足,筋脈失養而致,其證攣急綿綿,按之柔緩,伴見乏力、眩暈等虛象,治宜滋養柔筋,如 一貫煎 或 補肝湯 之類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準繩》將攣證分門論述,實攣之治尤重祛邪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「攣急之病,有虛有實,不可不辨」,深化虛實辨證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