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脈

實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屬常見脈象之一。其特徵為三部脈(寸、關、尺)舉按皆有力,脈形大而長,觸之堅實,應指明顯,如按繃緊之琴弦,故《脈經》形容其「大而長,微強,按之隱指愊愊然」。此脈象多主實證,反映邪氣盛而正氣未虛,氣血充盈但運行受阻。

實脈之成因與主病

  1. 邪氣壅盛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生病理產物(如痰飲、瘀血、食滯)積聚體內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脈道充盈而搏動有力。
  2. 陽熱內蘊:實熱證常見此脈,因熱邪亢盛,鼓動氣血,脈象來勢洶湧,如《校注圖注脈訣》所言「伏陽在內」。
  3. 臟腑功能失調:如脾胃壅滯(脾虛不食)、肝氣鬱結化火,或腸腑燥結,皆可呈現實脈。此外,久病勞倦者若見實脈,需辨別是否為虛中夾實或真寒假熱之象。

實脈與其他脈象之鑒別

  • 與洪脈區別:洪脈亦主熱證,但來盛去衰,如波濤洶湧;實脈則始終堅實有力,無明顯起伏。
  • 與緊脈區別:緊脈如絞繩,主寒主痛;實脈則以「愊愊然」的充盈感為特徵。
  • 與滑脈區別: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,多主痰濕或妊娠;實脈則以力度與形體為主要表現。

臨床意義

實脈多見於以下證候:

  • 外感病:如風寒化熱、溫病氣分階段。
  • 內傷雜病:如陽明腑實證(便秘、腹滿拒按)、肝陽上亢、癰疽腫毒等。
  • 特殊情況:若久病虛弱反見實脈,需警惕「大實有羸狀」之真熱假寒,或邪盛正衰之危候。

古籍論述

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實脈浮沉皆得,脈大而長微弦,應指愊愊然。」強調其貫穿三部、持續有力的特性。而《診家正眼》則指出:「實脈有力,長大而堅,血實氣壅,熱鬱寒纏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氣血鬱滯的關聯。

實脈作為陽脈之一,需結合望聞問三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