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秘

實秘為中醫病名,指因腸胃實邪壅滯、腑氣不通所致之便秘,屬「陽結」範疇。其病因多與熱結、寒凝、氣滯或積滯有關,病機關鍵在於邪阻腸道,傳導失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結實秘:多因陽明胃熱熾盛,或外邪入裡化熱,津液耗傷,腸道失潤,燥屎內結。症見腹滿硬痛、口渴煩躁、譫語、舌紅苔黃燥,脈沉實。《醫學心悟》提及:「陽明胃實、燥渴、譫語、不大便者,實閉也」,治宜瀉熱通腑,如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攻下熱結。
  2. 寒凝實秘:因寒邪直中腸胃,或陽虛陰寒內盛,凝滯氣機,糟粕不行。症見腹冷痛、手足不溫、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《金匱翼》稱「寒實者宜溫下」,方選溫脾湯(附子、大黃、乾薑)溫散寒凝,通下冷積。
  3. 氣滯實秘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脾氣機鬱滯,腸腑通降失常。症見腹脹欲便而不得出、噯氣頻作,脈弦。常用厚朴三物湯(厚朴、大黃、枳實)行氣導滯。
  4. 積滯實秘:飲食積滯,宿食內停,阻塞腸道。症見脘腹痞滿、噯腐吞酸,苔厚膩。可選枳實導滯丸消食化積,通腑泄濁。

證治分型

  • 熱實型:治以寒下法,如麻仁丸潤腸泄熱,或大承氣湯峻下熱結。
  • 寒實型:治以溫下法,如大黃附子湯溫通寒積,或逐氣丸(古籍方,多含巴豆等溫逐之品)破寒凝。

古籍論述

《潔古家珍·雜方》首載「實秘」之名,《金匱翼》進一步區分寒熱:「實閟有寒有熱;熱實者宜寒下,寒實者宜溫下。」《醫學心悟》則強調陽明腑實之證治,反映實秘的臨床多樣性。

實秘與「虛秘」迥異,後者因氣血陰陽虧虛,腸失濡潤或推動無力所致,治當補益。而實秘重在祛邪通腑,需辨寒熱氣滯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