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嘔

定義
實嘔為中醫證名,指因外邪侵襲、痰飲停聚、宿食積滯、氣機上逆或火熱鬱結等實邪阻滯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而發生的嘔吐。其特點為發病急驟、嘔吐劇烈,多伴有明顯的實邪致病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邪氣:風寒、暑濕等外邪直中胃腑,擾亂胃氣,使胃失和降而嘔吐。
  2. 痰飲內停: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聚而成痰飲,痰飲上犯胃脘,阻滯氣機而致嘔。
  3. 宿食積滯:飲食不節,食滯胃脘,腐熟不及,胃氣不得下行,反而上逆作嘔。
  4. 氣機上逆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或胃氣本身壅滯,導致氣逆嘔吐。
  5. 火熱鬱結:熱邪內蘊或肝胃鬱火,灼傷胃絡,胃氣受熱迫而上沖。

臨床表現
根據病因不同,實嘔的症狀表現各異:

  • 寒滯型:嘔吐清水或未消化食物,脘腹冷痛,得溫則減,舌苔白滑,脈沉緊。
  • 食滯型:嘔吐酸腐食物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吐後覺舒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  • 氣逆型:嘔吐頻作,胸脅脹滿,噯氣頻頻,情志不遂時加重,脈弦。
  • 火郁型:嘔吐酸苦,心煩口渴,口臭便結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• 外感型:嘔吐伴發熱惡寒,頭身疼痛,脈浮緊或浮數。

治療原則
實嘔的治療以「祛邪和胃」為總則,根據具體病因辨證施治:

  • 外感嘔吐:疏解表邪,和胃降逆。風寒者用藿香正氣散,暑濕者用香薷飲加減。
  • 痰飲嘔吐:化痰逐飲,和胃止嘔。方選二陳湯合小半夏湯。
  • 食滯嘔吐:消食導滯,降逆止嘔。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主之。
  • 氣逆嘔吐:疏肝理氣,和胃降逆。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湯加減。
  • 火郁嘔吐:清熱瀉火,降逆止嘔。黃連溫膽湯或左金丸加減。

相關條目
實嘔可進一步參見「外感嘔吐」、「痰嘔」、「食嘔」、「寒嘔」、「熱嘔」、「氣嘔」等具體證型,以明辨病機與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