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痞

證名,指因邪氣滯留所致的痞症,屬中醫「痞滿」範疇中的實證類型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明確指出:「凡有邪有滯而痞者,實痞也。」其病機多與濕濁、寒邪、痰飲、氣滯或外邪內蘊相關,導致中焦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,表現為脘腹痞滿脹悶,甚則疼痛拒按,伴隨嘔逆、便秘等實性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濁內阻:脾失健運,濕濁停聚中焦,阻遏氣機。
  2. 寒滯脾胃: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,寒凝氣滯,脾胃陽氣受遏。
  3. 痰實內結:痰飲積聚,阻塞胃脘,影響氣血運行。
  4. 肝氣郁遏: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致胃氣壅滯。
  5. 外邪內戀:表邪未解,內傳中焦,與內在病理產物相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胃脘痞塞滿悶,按之堅硬或疼痛,拒按。
  • 兼症:嘔吐酸腐、大便秘結、噯氣頻作、納呆拒食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或暗,苔厚膩或黃膩;脈弦滑或沉實。

治法與方藥

實痞治療以「通」為要,根據病邪性質選方:

  1. 濕濁內阻:宜化濕行氣,方用平胃散加減,或藿香正氣散
  2. 寒滯脾胃:溫中散寒,方選厚朴溫中湯良附丸
  3. 痰實內結:化痰消痞,主方二陳湯,痰熱者用黃連溫膽湯
  4. 肝氣犯胃:疏肝和胃,方用枳實消痞丸柴胡疏肝散
  5. 腑氣不通:通腑泄濁,如河間厚朴湯(厚朴、枳實、大黃等)。

鑒別要點

實痞需與「虛痞」區分:

  • 實痞:病程短,痞滿拒按,伴便秘、嘔吐等實證表現。
  • 虛痞:病程長,痞滿喜按,食少乏力,屬脾胃虛弱或氣陰不足。

古籍參考
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心下痞」與瀉心湯類方之應用;《醫學心悟》強調「痞由痰氣互結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虛實論治,實痞以消導為主。

(相關名詞參見「痞滿」、「結胸」、「痰痞」等條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