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熱結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熱結胸

定義
實熱結胸為中醫病證名,屬結胸證之一,亦稱「熱實結胸」或「熱結胸」。其病機為外邪入裡化熱,或內傷積熱,與痰水、瘀血等有形之邪互結於胸膈脘腹,形成實熱壅滯之證。臨床以胸脘痞硬、疼痛拒按、煩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沉實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熱邪內陷:傷寒或溫病過程中,表邪未解而化熱入裡,與體內痰水互結。
  2. 內傷積熱:素體陽盛,或飲食辛辣燥熱,致熱邪內生,灼津成痰,痰熱搏結。
  3. 誤治傷正:誤用攻下或發汗過度,引邪內陷,熱與水飲結於胸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胸膈或心下硬滿疼痛,按之痛甚,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。
  • 兼症:煩躁不安、口渴欲飲、大便不通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厚或黃膩,脈沉緊或滑數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大結胸證:熱與水飲互結,症見胸腹劇痛、拒按,伴潮熱便秘,方用大陷胸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遂)。
  2. 小結胸證:熱與痰結於心下,症見心下痞滿、按之則痛,脈浮滑,方用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。
  3. 寒實結胸:雖有結胸之形,但屬寒邪與痰水相結,無熱象,宜用三物白散(巴豆、貝母、桔梗)。

治法方藥
瀉熱逐水、化痰散結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熱實偏上:胸悶煩躁,用三黃瀉心湯(大黃、黃連、黃芩)清瀉心胃之火。
  • 熱實夾痰:胸痛咳喘,加瓜蔞、杏仁寬胸化痰。
  • 腑氣不通:腹滿便秘,合大承氣湯通腑泄熱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:「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痙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」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:「懊憹躁渴,實熱結胸也,三黃瀉心湯。」

鑒別診斷

  • 痞證:心下痞滿但按之柔軟,無硬痛感,屬氣機壅滯,非實邪結聚。
  • 蓄血證:少腹硬滿、小便自利,兼見如狂發狂,為瘀熱互結下焦。

現代應用
實熱結胸可見於急腹症(如急性胰腺炎、膽囊炎)、胸膜炎等疾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區分熱、痰、水、瘀之偏重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