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熱衄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熱衄血
病證名,屬衄血之一,因肺胃熱盛,迫血妄行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一,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邪熾盛,灼傷脈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病因病機
肺開竅於鼻,胃經循行亦過鼻旁。若肺胃素有積熱,或外感熱邪內傳,或過食辛辣厚味,皆可致熱蘊肺胃。熱邪上炎,燔灼鼻絡,迫血妄行,發為鼻衄。此類衄血色多鮮紅,量多勢急,常伴面赤、口乾、煩渴、便秘、尿赤等實熱之象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鼻衄鮮紅,出血量多,勢急難止。
- 兼症:
- 肺熱盛者,可見咳嗽痰黃、咽痛。
- 胃熱盛者,多伴口臭、牙齦腫痛、渴喜冷飲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。
治法
以清熱涼血、瀉火止血為主,根據熱邪偏重肺胃,用藥略有差異:
- 肺熱為主:可選桑菊飲加減,配合白茅根、側柏葉等涼血之品。
- 胃熱熾盛:常用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瀉心湯,佐大黃、木香通腑瀉熱,使火降而血自止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·衄血》強調:「實熱衄血,脈實大便秘者,犀角地黃湯加木香大黃。」此方既清血分熱毒,又通腑泄熱,標本兼顧。
相關概念
本證需與虛火衄血、氣不攝血等證鑑別。虛火衄血多見於陰虛體質,出血量少而反覆,伴潮熱盜汗;氣不攝血則血色淡紅,兼氣短乏力,脈細弱。
附:鼻衄
衄血泛指非外傷性出血,如鼻衄、齒衄、肌衄等。鼻衄為其中常見者,實熱衄血屬其證型之一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不可僅執一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