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痛如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痛如邪
病證名,指患者出現寒熱交替發作,並伴隨目痛與頭痛之證候,且反覆發作,一年可發數次。此病多因肝腎兩虛所致,虛實夾雜,臨床表現複雜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生髓,若肝腎陰虧,則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擾及清竅,故見目痛、頭痛。
- 營衛失調: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易感外邪,故見寒熱交作。
- 邪熱內擾:陰虛則陽亢,虛火內生,或兼感外邪化熱,內外合邪,加重疼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目赤疼痛,頭痛劇烈,寒熱交替發作。
- 兼證:或見腰膝酸軟、口乾咽燥、眩暈耳鳴等肝腎陰虛之象。
治療原則
- 和解少陽,調和營衛:若寒熱往來明顯,可選用小柴胡湯加減,以疏解少陽樞機,調和陰陽。
- 滋陰養血,清熱止痛:若陰虛火旺為主,宜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等,養血滋陰,清降虛火。
- 益氣活血,通絡止痛:若久病氣血兩虛,可用活血益氣湯(如黃芪、當歸、川芎等),補氣活血,通絡止痛。
- 滋補肝腎,清熱明目:若兼腰膝酸軟,肝腎虧虛明顯,可用十珍湯(熟地、白芍、枸杞、菊花等)加減,滋陰清熱,養肝明目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此證乃肝腎俱虛之故。熱者,陰虛火動,邪熱內生;寒者,營衛虛弱,腠理不固。若誤作風寒瘧疾或過用峻削之藥,則血愈虛而病益深。」強調治療需辨明虛實,不可妄用攻伐。
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虛者以肝腎陰虛為主,實者或兼外邪、痰瘀。
- 察寒熱:寒熱往來者,多屬少陽證;純熱無寒者,多為陰虛火旺。
此病多屬本虛標實,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滋養肝腎為本,清熱調營為標,方能緩解症狀,減少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