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熱證
證名:指邪熱亢盛,內外俱實之病證。首見於《此事難知·熱有虛實外何以別》,屬中醫「八綱辨證」中「實證」與「熱證」並見之病理狀態。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內傷飲食、情志化火,導致臟腑氣血壅滯,陽熱亢盛而成。
病因病機:
- 外邪入裡化熱:六淫之邪(尤以風、暑、火為主)侵襲人體,未及時透解,內傳化熱,熾灼津液。
- 內生實火:情志過極(如肝鬱化火)、痰濕瘀血久積,或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內熱,積滯於臟腑經絡。
- 陽盛體質:素體陽氣偏旺,邪易從陽化熱,形成裡熱熾盛之證。
臨床表現:
- 全身症狀:壯熱(高熱不退)、面赤目紅、煩躁不寧、多汗、口渴引飲且喜冷飲。
- 臟腑實熱:
- 肺熱:胸痛咳喘,痰黃黏稠。
- 胃腸熱結:腹痛拒按,腹脹滿悶,大便秘結或瀉下臭穢。
- 心火亢盛:口舌生瘡,小便短赤澀痛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或黃膩,脈象洪數、滑實有力。
治法與方藥:
以「清熱瀉火、通腑泄實」為原則,依病位選方:
- 氣分熱盛: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泄陽明經熱。
- 陽明腑實:投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瀉熱通便。
- 痰熱互結:選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化痰開結。
- 表裡俱實:以防風通聖散(大黃、防風、連翹等)解表清裡。
鑒別要點:
- 與虛熱證區別:虛熱證見低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,屬陰虛內熱,治宜滋陰降火。
- 與寒實證區別:寒實證雖為實證,但表現為畏寒、肢冷、苔白,脈沉緊,需溫通散寒。
附註:實熱證進一步可細分為「肝膽濕熱」「脾胃濕熱」等子類,臨床須結合臟腑辨證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