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痰
病證名,屬痰證之一,指痰邪壅盛、正氣未虛之實證痰飲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云:「凡可攻者便是實痰。」此類痰證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津液運化失常,痰濁內生,且病邪勢盛,正氣尚足,故表現為痰濕壅滯、痰熱膠結或風痰上擾等實證特徵。
病因病機
實痰之成,多因外感內傷所致: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濕熱內蘊,煉液成痰。
- 外邪閉阻:風寒外襲,腠理閉塞,肺氣不宣,津液停聚為痰;或暑濕燥火之邪內侵,與痰相搏。
- 氣機逆亂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痰氣互結;或肺氣上逆,痰隨氣升,壅滯經絡。
- 體質偏盛:患者年壯氣實,陽熱亢盛,痰從熱化,形成痰火、痰熱之證。
臨床表現
實痰證候多端,隨痰邪所在部位而異:
- 痰濕中阻:胸脘痞滿、嘔吐痰涎、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- 痰熱壅肺: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、甚則咯血,伴發熱口渴。
- 風痰上擾:頭暈目眩、喉中痰鳴,或卒然昏仆、口眼喎斜(如中風證)。
- 痰瘀互結:癥瘕積聚(如痰核、瘰癧),舌暗紫或有瘀斑。
治法方藥
實痰當以「攻邪祛痰」為原則,依痰性配伍相應治法:
- 燥濕化痰:適用於痰濕證,方如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蒼朮、厚朴。
- 清熱化痰:痰熱證用清金化痰湯(黃芩、梔子、貝母、瓜蔞仁)或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)。
- 熄風化痰:風痰證選半夏白朮天麻湯,或定癇丸(天麻、膽南星、竹瀝)。
- 行氣化痰:痰氣交阻者,予溫膽湯(枳實、竹茹、半夏)或柴胡疏肝散合化痰藥。
鑒別要點
實痰與虛痰(如脾虛生痰、腎虛水泛)之別,在於:
- 實痰:痰量多質稠,病程較短,體質壯實,舌脈呈實象(苔厚、脈滑數有力)。
- 虛痰:痰稀色白,久病纏綿,伴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文獻溯源
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」,實痰尤易流竄經絡臟腑;《醫宗必讀》則提出「治痰先治氣,氣順則痰消」,故攻痰常佐理氣之品。
(註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依具體證候辨證施用,臨床應結合四診合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