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哮

定義
實哮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或內生實邪(如寒邪、郁熱、暑熱、水飲、膠痰等)閉阻肺氣,引發哮吼發作的證候。其特點為發作時呼吸急促、喉中痰鳴有聲,且多屬邪盛正未虛之實證。此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《類證治裁·哮症論治》,與虛哮相對,需依邪氣性質辨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閉肺:外感風寒或內生寒飲,肺氣失宣,痰凝氣逆,發為冷哮。
  2. 郁熱壅肺:情志化火或外感熱邪,痰熱膠結,肺失肅降,形成熱哮。
  3. 暑熱犯肺:夏季暑邪夾濕,上犯肺絡,氣機窒塞,多見喘息煩渴。
  4. 水飲停聚: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飲停胸膈,上射於肺,致水哮。
  5. 痰濁內阻:飲食勞倦傷脾,痰濁內生,膠固難化,痰哮作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作時呼吸急促,喉中哮鳴如拽鋸,胸膈滿悶。
  • 依邪氣性質不同,或見痰白清稀(寒哮)、痰黃稠黏(熱哮)、咳唾清稀涎沫(水哮),或痰多黏滯(痰哮)。
  • 舌脈多見實象:舌苔厚膩或黃白,脈滑、弦或緊數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冷哮

    • 證候:遇寒易發,痰白質稀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肺散寒、化痰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射干麻黃湯、小青龍湯加減。
  2. 熱哮

    • 證候:氣粗息湧,痰黃稠黏,面赤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宣肺、化痰定喘。
    • 方藥:定喘湯、越婢加半夏湯加減。
  3. 水哮

    • 證候:咳喘氣逆,胸膈滿悶,咳唾清稀涎沫,舌淡胖苔白滑,脈沉弦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化飲、降逆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苓甘五味薑辛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  4. 痰哮

    • 證候:痰鳴如吼,痰多黏滯難咯,胸脘痞滿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    • 治法:滌痰利竅、瀉肺開閉。
    • 方藥:三子養親湯合導痰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《類證治裁》強調實哮「邪壅氣閉」,當以祛邪為先;《醫宗必讀》則分述痰、飲、寒、熱致哮之異,主張「治哮必先治其痰,治痰必先順其氣」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實哮者,邪氣實也,或散或清,當察其因。」

補充說明
實哮雖以祛邪為主,然臨證需細辨邪氣兼夾(如寒包火證)、臟腑虛實(如痰濕素盛體質),靈活運用宣、降、溫、清等法。若痰瘀互結者,可佐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、赤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