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邪
定義
實邪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泛指邪氣亢盛、正氣未虛時所表現的病理狀態,亦可特指五邪之一,即子臟邪氣傳母臟的特定病機。
內涵解析
- 邪氣盛則實
出自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指外感或內生之邪氣充盛,與人體正氣激烈相爭的病理現象。此類實證常見於疾病初期或中期,臨床表現為亢奮、有餘之象,如高熱、煩躁、脈洪大、腹痛拒按等。其形成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、痰飲瘀血積滯,或情志過極等因素相關。 -
五邪之實邪
據《難經·五十難》所述,五邪包含「正邪」「虛邪」「實邪」「微邪」「賊邪」。其中「實邪」專指子臟之邪乘襲母臟的傳變關係。以五行生剋為例:- 心火為病,脾土傳之:脾(子)邪盛而反侮心(母),即「子能令母實」。呂廣注釋強調「子乘母」的逆傳特性,如心火本旺,脾土濕熱上擾,可致心煩、口瘡等實熱證。
- 他臟類推:如肝(木)病傳腎(水)、肺(金)病傳脾(土)等,均屬此範疇。
臨床特徵
實邪致病多見以下特點:
- 病勢急驟:如外感風熱襲肺,驟發咳嗽、痰黃黏稠。
- 證候顯著:如陽明腑實證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。
- 脈象有力:實脈、滑脈、弦脈等。
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- 與虛邪對比:虛邪為母病及子(如肝病傳心),病勢較緩;實邪為子病犯母,病勢較急。
- 與「真實假虛」鑑別:實邪本質為實證,但若陽氣鬱遏,可現肢冷、神疲等假虛之象,需結合舌脈辨識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瀉實」為主,依邪氣性質選方:
- 攻下法:如承氣湯類瀉腸胃實熱。
- 清泄法:如黃連解毒湯清心火實邪。
- 化痰逐瘀:如血府逐瘀湯治氣滯血瘀實證。
理論淵源
實邪概念深植於中醫五行生剋與臟腑相關理論,強調疾病傳變的動態關係,為辨證論治中「虛實綱領」的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