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邪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邪短氣

證名。指因膏粱厚味積熱或水飲停聚,阻滯肺道,導致氣機壅塞所引發的短氣證候,屬內傷短氣之一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卷二》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(膏粱積熱),或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飲。水飲或熱邪壅滯於肺,使肺氣宣降失常,氣道受阻,故見呼吸短促、氣息不暢。若水飲流注脅肋,則伴隨脅痛、不得仰臥;若熱邪熾盛,則可能兼見肺熱或胃火上升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短氣不足以息,呼吸不利,喘息時需倚物支撐(倚息)。
  • 兼症:
    • 水飲停聚:脅肋脹痛、身形浮腫(其形似腫)、脈沉滑或沉緊。
    • 膏粱積熱:胸悶煩熱、口乾舌燥、脈數。
    • 肝火上衝:頭暈目赤、急躁易怒、脈弦數。
    • 肺熱壅盛:咳嗽痰黃、身熱、脈洪大。
    • 胃火上升:嘔噁酸苦、脘腹灼熱、脈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水飲內停

    • 主方:
      • 葶藶大棗瀉肺湯(瀉肺行水):適用於水飲壅肺,喘滿不得臥。
      • 苓桂朮甘湯(溫陽化飲):主治中焦陽虛,水飲上犯。
      • 十棗湯(攻逐水飲):用於水飲停聚胸脅,形證俱實者。
    • 兼表邪:小青龍湯(解表化飲),適用於外寒內飲之證。
  2. 膏粱積熱

    • 厚朴大黃湯(瀉熱通腑):治熱結腸胃,肺氣不降。
    • 梔連二陳湯(清熱化痰):針對胃火挾痰,上逆迫肺。
  3. 肝火上衝

    • 龍膽瀉肝湯(清瀉肝火):用於肝經火旺,上犯肺金。
  4. 肺熱喘逆

    • 瀉白散加知母、石膏(清瀉肺熱):主治肺熱壅盛,氣逆喘咳。
  5. 虛實夾雜

    • 腎氣丸(溫補腎陽):適用於腎陽不足,水飲不化,兼見短氣者(需辨證使用)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虛證短氣區別:虛證多因氣虛或陽衰,常見氣息低微、動則加劇、脈虛弱;實邪短氣則以呼吸窒塞、脈象沉實為特徵。
  • 痰濁短氣區別:痰濁多伴痰聲漉漉、胸悶痰多,而水飲短氣更側重脅痛、倚息不得臥。

文獻溯源
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實邪短氣」屬內傷實證,治法當以祛邪為主,或瀉熱、或逐飲,需依病機選方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水飲與熱邪相兼之證的辨治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