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則瀉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實則瀉之」中醫治療原則詳解
「實則瀉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,源自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屬「八法」中「瀉法」的具體應用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針對實證病機,通過祛除邪氣、疏通壅滯以恢復機體平衡。以下從理論基礎、辨證要點及臨床應用三方面深入闡述。
理論基礎
中醫以「邪正盛衰」辨證,實證指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虛,表現為「有餘之象」。如《內經》所言:「邪氣盛則實」,此類病證多因外邪侵襲(如六淫)、內生病理產物(如痰飲、瘀血)或臟腑功能亢進(如肝陽上亢)所致。「實則瀉之」即透過直接攻逐邪氣,達到「祛邪以安正」的目的,與「虛則補之」形成對治法則。
辨證關鍵
實證的臨床特徵包括:
- 症狀表現:壯熱、煩躁、疼痛拒按、聲高氣粗、便秘尿赤、舌質紅苔厚膩、脈象沉實或滑數等。
- 病理產物辨識:如燥屎(腸腑實熱)、痰黃稠(肺熱壅盛)、瘀血腫塊(血瘀經絡)、水腫脹滿(水濕內停)等。
需與「真實假虛」證鑑別,如「大實有羸狀」者雖見形瘦乏力,然本質仍屬邪實壅滯,當以瀉法為主。
臨床應用舉隅
根據邪氣性質與病位差異,「瀉法」具體分為以下治法:
-
瀉火解毒
- 適用於實熱證,如心火亢盛之口舌生瘡,方用導赤散;肝膽火旺之脅痛目赤,選龍膽瀉肝湯。
- 外感熱病氣分證,以白虎湯清瀉陽明經熱。
-
攻下通腑
- 陽明腑實之潮熱譫語、腹滿便閉,投大承氣湯峻下熱結。
- 寒積內阻則用大黃附子湯溫下並行。
-
消導化積
- 食滯胃脘之嗳腐吞酸,以保和丸消食導滯。
- 疳積蟲證,配伍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消積。
-
祛痰逐瘀
- 痰熱壅肺之咳喘,用清金化痰湯豁痰瀉熱。
- 血瘀經閉,以桃核承氣湯破血下瘀。
-
逐水消腫
- 懸飲(胸腔積液)選十棗湯攻逐水飲。
- 濕熱黃疸用茵陳蒿湯利濕退黃。
針刺瀉法配合
於針灸治療中,實證多用「瀉法」手法,如提插捻轉幅度大、刺激量強,或配合刺絡放血(如委中穴瀉瘀熱)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菀陳則除之」,即對瘀阻脈絡者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亦屬「實則瀉之」範疇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哲學,臨床需嚴格把握辨證,避免誤瀉傷正。歷代醫家如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更將汗、吐、下三法擴展應用,深化瀉法治實證的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