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脹

定義
實脹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飲食積滯、痰熱內蘊、氣滯血瘀或瘕積堅結所致之脹滿病症。其特徵為脹滿先起於內,後顯於外,伴隨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、氣色紅潤光亮、語聲洪亮等實證表現。此證多見於體質壯實、病程較短者,屬「邪氣盛則實」之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積滯:過食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食滯中焦而生脹滿。
  2. 痰熱內阻:痰濕鬱久化熱,壅滯氣機,阻遏三焦水道,導致氣脹水停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久則血行不暢,形成瘀瘕,阻塞脈絡而發脹滿。
  4. 水濕停聚: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濕濁內停,與熱相搏,加重脹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部脹滿堅硬,拒按,按之痛甚。
  • 兼症:小便短赤澀痛、大便祕結或黏滯不爽、面色紅赤、唇乾口燥、呼吸氣粗、語聲高亢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或暗紫,苔黃厚或膩;脈象沉實、弦滑或牢脈。

治法與方藥
實脹治療以「通泄攻逐」為原則,根據病位與病邪性質分而治之:

  1. 理氣消脹

    • 病在脾:治宜行氣健脾、燥濕除滿,方用 木香、砂仁、枳實、厚朴、蒼朮、大腹皮 等,如《醫宗必讀》所載之配伍。
    • 病在肺:肺氣壅塞者,宜宣降肺氣,選用 桑白皮、葶藶子、蘇子、桔梗 等,以通調水道。
  2. 利水滲濕

    • 小便不利者,以 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防己 等淡滲利濕,導邪從小便出。
  3. 發汗解表

    • 若兼表邪閉鬱,可佐 麻黃、防風、羌活 等辛散之品,開腠理以散水氣。
  4. 攻下逐邪

    • 氣壯實證、年少新病者,可峻下熱結,選 大黃、芒硝 等蕩滌腸腑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「下之則脹已」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強調:「實脹宜下」,凡腹堅拒按、舌黃脈牢者,當用推蕩之法。
  • 此證需與 鼓脹(單腹脹大如鼓)及 虛脹(按之柔軟、聲低氣弱)鑑別,後者治以溫補,忌用攻伐。

附:相關證型

  • 氣脹:以氣滯為主,脹滿時輕時重,得噯氣或失氣則舒。
  • 血脹:瘀血內停,腹壁青筋暴露,舌紫暗有瘀斑。
  • 水脹:水濕泛溢,按之凹陷,小便短少。

實脹之治,重在辨明邪氣性質與所犯臟腑,攻邪務速,然須中病即止,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