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絲虯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絲虯脈

赤絲虯脈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,指氣輪(即白睛)上血絡顯現,赤絲盤繞,狀如虯龍之脈絡。此症多因血絡鬱滯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常見於外障眼病或內傷雜病之中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或燥火之邪上攻於目,灼傷白睛血絡,致使脈絡瘀阻,赤絲顯露。
  2. 椒瘡、粟瘡引發:此類眼疾多因濕熱蘊結,血絡受損,日久則赤絲纏繞白睛,形成虯脈。
  3. 內傷因素
    • 肝肺鬱熱:肝開竅於目,若肝火上炎,或肺經鬱熱,皆可致白睛血絡擴張。
  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亦可見赤絲隱現。
    • 勞倦過度:久視傷血,或用眼過度,氣血耗損,血行遲滯,遂成此症。
    • 飲食不節:過嗜辛辣炙煿或酗酒無度,濕熱內生,上熏於目,導致血絡瘀脹。

臨床表現
白睛表面血絡迂曲擴張,赤絲密布,粗細不一,或呈網狀,或如樹枝狀。輕者僅見局部血絲隱隱,重者可滿布白睛,伴見眼乾澀、灼熱感,甚則脹痛不適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目:赤絲驟起,眼瞼微腫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肝肺火盛:赤絲深紅粗大,眼脹頭痛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  3. 濕熱蘊結:赤絲纏繞,眼眵黏稠,兼見胸悶苔膩,多見於椒瘡患者。
  4. 陰虛血瘀:赤絲細密纏綿,眼乾澀昏花,舌暗紅少津,脈細澀。

治療原則
以疏風清熱、涼血化瘀為主,兼以調理臟腑。外治可配合點眼藥或針刺療法,內治則依證選方:

  • 風熱者,用銀翹散加減;
  • 肝肺火盛者,投龍膽瀉肝湯桑白皮湯
  • 濕熱者,選黃連解毒湯佐以活血之品;
  • 陰虛血瘀者,予杞菊地黃丸桃紅四物湯化裁。

赤絲虯脈雖屬外顯之症,然其根本在於內在氣血失和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