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者瀉其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者瀉其子

「實者瀉其子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原則之一,出自《難經·六十九難》,與「虛者補其母」並列,構成五行生剋理論在臨床辨治中的核心應用。此原則主要針對五臟實證,透過調節母子臟腑關係以達瀉實之效,廣泛運用於針灸與方藥治療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五行學說將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歸屬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並以「相生」關係界定母子臟腑。如肝(木)生心(火),肝為母,心為子;心(火)生脾(土),心為母,脾為子,餘類推。當某一臟腑出現實證(如肝火熾盛),除直接瀉該臟(瀉肝火)外,可進一步瀉其子臟(心火),以截斷病勢傳變,增強療效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肝實瀉心
    肝火亢盛時,常見目赤、煩躁、脅痛等症,除用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外,可配合瀉心火之藥(如黃連、梔子),或針刺心經滎穴(少府)以「瀉子」。此因心火受肝木所生,瀉心火可間接削弱肝火之源,符合《難經》楊玄操注:「心平則肝氣通」。
  2. 心實瀉脾
    心火過旺導致口瘡、失眠時,除清心(如導赤散),可佐以瀉脾土之藥(如石膏、大黃),或針刺脾經子穴(商丘),因脾為心之子,瀉脾能導心火下行。
  3. 針灸取穴
    按「滎主身熱」之則,實證多取子經滎穴。如肺(金)實咳喘,可瀉腎經(水)滎穴然谷,因腎為肺之子。此類選穴法亦體現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整體觀。

經典依據

《難經》明確提出「實者瀉其子」,並以肝心為例,闡釋「逆來乘肝」時瀉心火的機轉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強調「子能令母實」,說明子臟有助母臟之實邪,故瀉子可標本兼顧。

與「補母瀉子」區別

此原則與「虛者補其母」相對,虛證時補母臟(如脾虛補心火),實證則瀉子臟,兩者皆基於五行相生,但方向相反。臨床須辨明虛實,如肝陰虛宜補腎水(母),肝實火則瀉心(子),不可混淆。

「實者瀉其子」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整體調節」思想,透過五行生剋鏈條干預病機,至今仍指導針藥配伍,為攻邪實之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