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中夾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實中夾虛
病證名,屬虛實錯雜證之一,指實邪壅盛為主,同時兼夾正氣不足之證候。此類病證雖以邪實為主要矛盾,然正虛亦不可忽視,臨床辨治需權衡邪正盛衰,方能標本兼顧。
病因病機
實中夾虛多因外邪侵襲,或內生實邪(如痰飲、瘀血、食滯等)久踞,進一步耗傷正氣所致。例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」,誤下後胃氣受損,外邪內陷,寒熱互結於心下,形成「心下痞硬,乾嘔心煩」之證。此時邪熱結聚為實,胃氣虛弱為虛,呈現實邪夾雜虛象之特點。
臨床表現
- 實證為主:如胸腹脹滿、疼痛拒按、痰多氣促、便秘或下利臭穢等邪實徵象。
- 虛證為次:常見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脈象雖實而兼細弱,或舌苔厚膩卻見舌質淡胖等虛弱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祛邪為主,輔以扶正,避免一味攻伐而傷正。如《傷寒論》之「甘草瀉心湯證」,因誤下後「胃中虛,客氣上逆」,故以黃芩、黃連清熱消痞,半夏、乾薑辛開散結,更佐人參、大棗、甘草補益胃氣,共奏和胃消痞、益氣止嘔之效。
其他常見證型舉隅
- 痰熱壅肺兼氣虛:咳喘痰黃稠(實),伴氣短聲低(虛),方用清金化痰湯酌加黃耆、黨參。
- 瘀血內阻兼血虛:癥積刺痛(實),面色萎黃(虛),可選膈下逐瘀湯合四物湯加減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虛中夾實」區分:後者以正虛為主,實邪為次,如脾虛水腫(虛為主,水濕為次),治法側重補虛,佐以利水。實中夾虛則反之,重在祛邪,兼顧補虛。
此證型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精髓,臨床需細察邪正消長,靈活調配攻補比例,方不致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