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蝕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蝕瘡
蝕瘡,又稱陰蝕,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人陰戶中生蟲、生瘡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明代趙貞觀所著《絳雪丹書》,其記載:「凡婦人陰戶中生蟲生瘡,名曰蝕瘡。」後世醫家多沿用此稱,並歸屬於「陰蝕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蝕瘡之成因多與濕熱下注、蟲毒侵蝕,或肝腎陰虛相關:
- 濕熱蘊結: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下注陰部,腐蝕肌膚,遂生瘡瘍。
- 蟲毒侵擾:濕熱久滯,易滋生蟲毒,蟲蝕陰戶,導致局部潰爛、瘙癢。此類蟲毒多與現代醫學所稱之陰道寄生蟲感染(如陰蝨)或黴菌、滴蟲等病原體相關。
- 肝腎陰虛:素體陰虧,或久病耗傷肝腎之陰,虛火內熾,灼傷陰部絡脈,亦可發為蝕瘡。
臨床表現
蝕瘡主要症狀為陰戶瘙癢、灼痛,甚則潰爛流膿,或見蟲行感。若濕熱偏盛,可伴隨黃白帶下、氣味腥臭;若陰虛火旺,則見瘡面乾紅、夜間癢甚。
中醫辨證分型
-
濕熱下注證
- 特徵:陰部潰瘍紅腫,滲出黃膿,帶下量多色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殺蟲。
- 常用方劑: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配合外洗方如苦參湯。
-
蟲毒蝕陰證
- 特徵:陰戶奇癢難忍,可見蟲體或蟲跡,瘡面污穢,舌暗苔膩。
- 治法:殺蟲止癢,祛腐生肌。
- 外用方:雄黃散或蛇床子散局部塗敷。
-
肝腎陰虛證
- 特徵:陰部潰瘍久不癒合,乾紅灼痛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降火斂瘡。
- 常用方劑: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。
古籍論述
除《絳雪丹書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陰蝕瘡者,由臟虛邪熱流注下焦,蟲食其臟。」強調內虛與外邪相合致病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區分濕熱與蟲蝕之異,提出外治與內服並重之法。
蝕瘡一症,雖以局部病變為主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,強調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