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飽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飽咳

病名:食飽咳,又稱「飽食咳」,指進食過後出現咳嗽症狀的一種病證。此症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導致飲食停滯,氣機不暢,上逆犯肺而引發咳嗽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寒,陽氣不足,則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導致食滯中焦。此時,胃氣上逆,影響肺氣宣降,肺失清肅,因而產生咳嗽。此外,若患者平素肺氣偏弱,脾胃虛寒之氣上衝咽喉,亦可引起咽中疼痛、聲音嘶啞等兼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特徵為進食後咳嗽發作,尤其於飽食後明顯,可能伴有胸悶、噯氣、脘腹脹滿等脾胃不適症狀。若兼見咽痛、聲鳴,則多屬寒邪上犯咽喉所致。

治療方藥

  1. 《千金》溫脾湯:為治療食飽咳之主方,功能溫補脾胃,散寒止咳。若兼有咽痛、聲鳴者,可加乾薑以溫中散寒、緩解咽喉不適。
  2. 其他辨證加減
    • 若痰濕偏重,可配合二陳湯以化痰燥濕。
    • 若氣滯明顯,可酌加木香、砂仁以理氣和胃。

相關證候
食飽咳與一般外感咳嗽或內傷咳嗽不同,其特點在於與飲食密切相關,屬脾胃病及肺的表現。臨床上需與「食積咳嗽」、「痰飲咳嗽」等鑑別,以確保辨證準確。

古籍參考
《不居集》指出:「食飽咳,每一食飽則發咳嗽,此脾胃虛寒也。」強調脾胃虛寒為本證核心病機,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為要。

(本文僅供學術參考,具體治療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