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痹
病名
食痹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留滯胃脘,導致進食後即出現心下(胃脘部)疼痛,須待吐出食物後方能緩解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,並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食痹而吐。」
病因病機
食痹之成因,主要與胃氣上逆、痰飲內停及瘀血阻絡有關。王冰注釋《素問》時指出:「食痹,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,不可名也,不可忍也,吐出乃止。此為胃氣逆而不下流也。」說明胃失和降、氣機逆亂為其核心病機。此外,《雜病源流犀燭·胃病源流》提到:「惟肝氣相乘為尤甚……痛必上支兩脅,里急,飲食不下,膈咽不通,名曰食痹。」強調肝氣橫逆犯胃,亦可導致胃脘氣滯,引發食痹。
臨床表現
患者於進食後即感胃脘部隱痛或脹痛,痛勢劇烈時難以名狀,伴隨噁心嘔吐,待吐出食物後疼痛方得緩解。若因肝氣犯胃所致,常兼見兩脅脹痛、胸悶噯氣、吞酸嘈雜等症;若因痰飲瘀血內阻,則可能伴見脘痞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苔膩等徵象。
治法與方藥
-
肝氣犯胃型
- 治法:疏肝和胃,降逆止痛。
- 方藥:可選用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「肝氣犯胃方」,或柴胡疏肝散加減,配伍半夏、生薑以降逆止嘔。
-
痰飲瘀血型
- 治法:化痰逐飲,活血通絡。
- 方藥:《證治匯補》推薦「薤白半夏湯」為主方,以薤白通陽散結,半夏化痰降逆;若瘀血明顯,可加丹參、檀香、砂仁等行氣活血之品。
相關鑑別
食痹與「胃脘痛」有密切關聯,但胃脘痛泛指胃部疼痛,病因更為廣泛;食痹則特指「食入即痛,吐出乃止」之證,病機多聚焦於氣逆與痰瘀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