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痹,病名。因痰飲瘀血留滯胃脘,所致食已即心下痛,吐出乃止之證。出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。

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食痹而吐。」王冰註:「食痹,謂食已心下痛陰陰然,不可名也,不可忍也,吐出乃止。此為胃氣逆而不下流也。」

《雜病源流犀燭.胃病源流》:「惟肝氣相乘為尤甚……痛必上支兩脅,里急,飲食不下,膈咽不通,名曰食痹,謂食入即痛,吐出乃止也。宜肝氣犯胃方。」

《證治匯補》卷五:「食痹者,食已則心下痛,吐出乃止,此因胃脘痰飲惡血留滯於中所致,薤白半夏湯治之。」

參見胃脘痛條。

食痹的症狀表現為:

  1. 食後即感心下部疼痛,疼痛性質為隱隱作痛,難以言表,難以忍受。
  2. 疼痛發作時,患者會不由自主地將食物吐出,吐出后疼痛便會停止。
  3. 患者常常伴有胃脘部痞滿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食痹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,暴飲暴食,過食生冷油膩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痰飲、瘀血留滯胃脘,引起食痹。
  2. 肝氣鬱結,肝氣犯胃,導致胃氣不和,也能引起食痹。

食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清熱化痰,健脾和胃。可用薤白半夏湯、半夏厚朴湯等。
  2. 疏肝理氣,和胃止痛。可用柴胡疏肝散、香砂六君子湯等。
  3. 中西醫結合治療。可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,配合中醫中藥治療,以增強療效。

食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,少吃油膩、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不宜暴飲暴食,要做到少食多餐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食痹患者如果出現以下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:

  1. 疼痛劇烈,難以忍受。
  2. 伴有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嘔吐等症狀。
  3. 食欲不振,體重下降。
  4. 大便黑色,有粘液。
  5. 小便黃赤,尿量減少。

食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治療及時,一般都能治癒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或治療方法不當,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食痹患者一定要重視治療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