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倉穴
食倉穴為中醫推拿常用穴位之一,其定位於兩頤下方,即下頷骨邊緣處。此穴位名稱首見於清代《幼科推拿秘書》,載明「食倉穴,在兩頤下」,屬小兒推拿特定穴,亦適用於成人調理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食倉穴位居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鄰近地倉、頰車等穴,深層分布有頷神經分支及面部血管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與脾胃運化功能相關,主司水穀精微之輸布,故以「食倉」為名,寓意儲納飲食之氣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調理脾胃:食倉穴屬局部取穴,可疏通陽明經氣,助脾胃升降,緩解食積、脘脹等症。
- 通絡利頤:刺激此穴能促進面部氣血運行,改善頤部麻木、咀嚼無力等經絡滯澀之症。
- 小兒推拿應用:古代醫家多用於小兒疳積、厭食,配合補脾經、摩腹等手法,以醒脾開胃。
臨床操作手法
- 按揉法:以拇指指腹輕柔按揉,適用於脾胃虛弱或小兒保健。
- 點壓法:配合地倉、合谷等穴,用於面頰氣滯或牙關不利。
此穴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在推拿與民間療法中有其獨特價值,體現中醫「經外奇穴」的靈活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