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絲亂脈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絲亂脈證
赤絲亂脈證,又稱「赤絲虬脈」、「白睛亂脈」,屬中醫眼科學病證名,指白睛(氣輪)血絡瘀滯,呈現絲脈赤紅紊亂,縱橫分布,疏密粗細不一的病證。此證多因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或內傷積滯所致,病程纏綿,常見於慢性眼疾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載:「謂氣輪有絲脈赤亂,久久常如是者,然害各不同。」其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邪殘留:目痛火熱雖退,然患者未遵禁戒,致餘熱未清,血滯絡脈,赤絲纏繞不退。
- 外感風邪:冒觸風沙煙瘴,或長期受風熱、燥邪侵襲,鬱遏氣血,使白睛血絡瘀阻。
- 內傷情志:憂思勞心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,上攻於目,血絡壅塞。
- 飲食勞倦:恣酒嗜燥,竭視勞瞻(過度用眼),耗傷陰血,血虛絡澀,瘀滯成赤。
若赤絲蔓延至黑睛(風輪),則病情轉重,可能引發變證;若瘀滯日久,突然觸發,可致脈絡紫脹,甚至脾腫(眼瞼腫脹),此時需開導活血,但不可過度,以免損傷真血。
臨床表現
- 白睛表面血絡擴張,呈赤紅色,縱橫交錯,粗細不一。
- 患眼或微癢澀,或無明顯不適,然病程纏綿,久而不愈。
- 嚴重者赤絲侵及風輪,伴見視物模糊、眼瞼腫脹等。
治療方法
內治
以散邪祛瘀、調和氣血為主,可選用以下方劑加減:
- 退赤散:清熱涼血,適用於風熱餘邪未清者。
- 歸芍紅花散:養血活血,適用於血虛絡瘀者,可酌加丹參、鬱金以增強化瘀之效。
- 血府逐瘀湯:若氣滯血瘀明顯,可配合此方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絡。
外治
可配合針刺或局部放血療法,以疏通絡脈,但需謹慎,避免過度傷血。
現代對應疾病
此證與現代醫學之「慢性結膜炎」相似,多見於長期眼疲勞、過敏性或感染性結膜炎遷延不癒者。然中醫治療注重辨證求因,針對氣血失調或外邪鬱滯進行調理,而非單純消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