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食瘥,病名。食入易消之證,類似消中。《證治準繩.雜病》:「有胃口熱,食易消故瘥,《素問》謂之食瘥,亦類消中之狀,俗名肚瘥。」參見消中、中消、心瘥條。
食瘥,又稱肚瘥,是一種消化不良的症狀。患者會感到胃口熱,食慾增加,但吃進去的食物很快就消化掉,沒有飽足感。嚴重時,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、腹痛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食瘥的病因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。脾胃是人體的消化器官,負責將食物分解成營養物質,供給人體使用。當脾胃功能失調時,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導致食瘥的發生。
食瘥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調理脾胃為主。可以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藥,如香砂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。也可以使用食療的方法,如喝山藥粥、吃白扁豆粥等。
食瘥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:
- 少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
- 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麵條、蔬菜等。
- 飯後不要立即躺下,可以適當散步,促進消化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如果食瘥的症狀比較嚴重,或者長期不見好轉,建議去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