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瘥

病名,指食入後易於消化之證候,屬中醫「消渴」範疇,與「消中」症狀相似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記載:「有胃口熱,食易消故瘥,《素問》謂之食瘥,亦類消中之狀,俗名肚瘥。」此症多因胃中鬱熱,或陰虛火旺,導致食物入胃後迅速消化,伴隨易飢、多食等表現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胃熱熾盛

    • 因飲食不節、嗜食辛辣厚味,積熱於胃,灼傷胃陰,使胃火偏亢,腐熟水穀之力過強,故見食後易消、口渴多飲。
    • 舌脈特徵: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2. 陰虛內熱

    •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波及胃腑,致胃陰不足,虛熱內擾,表現為消穀善飢、形體消瘦。
    • 舌脈特徵:舌瘦紅少津,脈細數。

相關病症辨析

  • 消中:多指中焦熱盛,以多食易飢為主,常與「上消」(肺熱津傷)、「下消」(腎陰虧虛)並見,屬「三消」範疇。
  • 心瘥:與情志相關,因心火亢盛或思慮過度,耗傷陰血,症見心悸、煩熱伴消穀善飢,與食瘥之胃熱病機有別。

古籍論述

《素問》將此症歸為「食瘥」,強調其與脾胃熱盛的關聯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,若兼見口乾、尿頻,則需考慮「中消」;若伴隨心神不寧,則需與「心瘥」鑑別。

食瘥之治療,需依病機分型,或清胃瀉火,或滋陰降火,並結合具體證候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