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臭

食臭為中醫專有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
  1. 食物的氣味
    此義出自《素問·脈解篇》:「所謂惡聞食臭者,胃無氣,故惡聞食臭也。」此處「食臭」泛指食物之氣味。中醫認為,胃氣虛弱時,患者可能厭惡食物氣味,此因胃氣不足,無法正常受納腐熟水穀,導致嗅覺異常,甚至聞食氣而反胃。
  2. 噯氣酸腐
    此義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」此處「食臭」指噯氣時帶有未消化食物的酸腐氣味,多因宿食停滯脾胃運化失常所致。

中醫病機分析
食臭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或脾胃素虛,則宿食積滯於胃,鬱而化熱,產生酸腐之氣,上逆則為噯氣食臭。此外,若水濕內停,與宿食互結,可能進一步導致「心下痞硬」或「腹中雷鳴」等症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脅下有水氣」。

臨床應用
針對食臭之證,中醫常以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為治法。如生薑瀉心湯即用於調和脾胃、散水消痞,方中生薑、半夏和胃降逆,黃芩、黃連清解鬱熱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補益中氣,乾薑溫中散寒,共奏健脾消痞之效。若純屬食積,亦可選用保和丸等方加減化裁。

食臭一詞體現中醫對消化系統症狀的細緻觀察,並結合病機與證候進行辨證論治,展現中醫理論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