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復

證名。指大病初癒後,因飲食失調而導致疾病復發之證候。此概念源於中醫對疾病恢復期的觀察,強調「胃氣」與「餘邪」的平衡關係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氣虛弱:溫熱病或其他重病後期,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,運化之力不足。
  2. 餘邪潛伏:病邪未盡清除,若過早或過量進食,尤其油膩、難化之物,易使殘留之邪與食滯互結,鬱而化熱,引發舊症。
  3. 飲食失節:進食過速、過飽,或食用生冷黏滯之品,超出脾胃負荷,導致氣機壅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熱:多為低熱或潮熱,因食滯鬱久化熱。
  • 頭痛煩悶:氣機不暢,清陽不升,濁陰上擾。
  • 脘腹不適:脹滿、噯腐、納差,甚則腹痛便結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或弦數,反映中焦滯熱。

治法與方藥

以「消食導滯、清透餘邪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枳實梔子豉湯加減
    • 基礎方:枳實(破氣消滯)、梔子(清三焦鬱熱)、淡豆豉(宣透餘邪)。
    • 加減
      • 食滯明顯者,加山楂肉、麥芽、萊菔子以助消食化積。
      • 熱象偏重者,加連翹清熱散結。
      • 腹痛便秘者,酌加生大黃(生錦紋)通腑瀉熱。

延伸理論

  • 「瘥後調攝」思想:中醫強調病後需「糜粥自養」,逐步恢復飲食,避免「食復」或「勞復」。
  • 臟腑關聯:食復不僅關乎脾胃,肝氣疏泄失常(如鬱怒夾食)或腎陽不足(火不暖土)亦可加重病情,臨證需辨標本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防病於未然」之理念,注重病後機體陰陽氣血的整體調和,而非僅治已發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