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復,證名。大病愈後,因飲食失節而致複發者。

《重訂廣溫熱論.溫熱復症療法》:「食復,溫熱瘥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若納谷太驟,則運化不及,餘邪假食滯而復作。其症仍發熱頭痛,煩悶不納。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山楂肉、麥芽、連翹、萊菔子等涼疏之;腹痛不大便者,加生錦紋。」

食復,是指大病愈後,因飲食失節而致複發的一種病證。其病因是由於大病之後,胃氣尚虛,餘邪未盡,若飲食過量或不節,則會導致胃腸功能失調,餘邪乘虛而入,引起病情復發。

食復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、頭痛、煩悶、不納等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疏肝理氣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枳實梔子豉湯、香薷飲、保和丸等。

食復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,不宜過量飲食或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另外,還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食復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