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膈
病名:食膈為五膈之一,首載於《外臺秘要》卷八。此症多因氣機壅塞、火郁內結,導致脾失健運,飲食停滯,阻隔於中焦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氣塞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。
- 火郁:氣鬱日久化火,或嗜食辛辣厚味,蘊熱生火,灼傷津液,加重膈間阻滯。
- 脾運失職:脾主運化,若因氣火內擾,脾失健運,則飲食不化,積滯成膈。
臨床表現:
- 胸膈煩滿,脘腹痞脹
- 肢體倦怠,氣短乏力
- 飲食難下,甚則嘔吐涎沫
- 舌苔厚膩,脈象弦滑或沉滯
治法:
以消食導滯為主,佐以開郁理氣,使氣機暢通,火郁得解,脾運得復。
方藥:
- 食郁越鞠丸(《丹溪心法》加減):
- 組成:香附、蒼朮、川芎、神麴、梔子等。
- 方義:香附理氣解鬱,蒼朮燥濕健脾,川芎行氣活血,神麴消食化滯,梔子清泄鬱火。諸藥合用,共奏消食開郁之效。
- 若兼痰濕內阻,可合二陳湯以化痰和胃;若火郁甚者,加黃連、黃芩以清熱瀉火。
相關概念:
- 五膈:泛指氣膈、憂膈、食膈、寒膈、熱膈五類膈證,皆以胸膈阻塞、飲食難下為特徵。
- 噎膈:與食膈相關,但病位更深,多涉及食管狹窄或閉塞,預後較差。食膈若久治不癒,可發展為噎膈。
古籍參考:
- 《外臺秘要》強調食膈因「氣塞不通,食飲不化」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食膈當分虛實,實者宜消導,虛者宜溫補。」臨證需辨明標本虛實,隨證施治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「食道動力障礙」等病有部分相似,但中醫治療著重於調理氣機、恢復臟腑功能,與西醫對症處理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