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宮

別名與出處
食宮,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陰都穴。陰都穴屬足少陰腎經,為衝脈與足少陰之交會穴,其定位與功能均與「食宮」之名密切相關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陰都穴位於上腹部,當臍中上4寸(同身寸)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處。解剖層次上,深層為腹直肌鞘及腹膜,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及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。

名稱釋義
「食宮」一名,體現其與消化功能的關聯。「食」指飲食運化,「宮」為氣血匯聚之所。中醫理論中,此穴能調節胃腑氣機,助水穀精微之輸布,故名「食宮」。陰都穴之「陰」強調其屬足少陰經,「都」為聚會之意,與衝脈交會,共司氣血調和。

功能主治

  1. 消化系統:主治胃脘痛、腹脹、嘔吐、食欲不振等脾胃失和之證。
  2. 氣機升降:調理衝脈氣逆,改善呃逆、腸鳴等氣機紊亂症狀。
  3. 局部作用:緩解上腹部脹滿,促進氣血運行。

針灸操作

  • 針法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補瀉手法,虛證宜補,實證宜瀉。
  • 灸法:可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胃痛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中脘足三里,加強健脾和胃之效。
  • 內關,寬胸降逆,治呃逆嘔吐。

理論背景
陰都穴為腎經與衝脈之交會,衝脈「隸屬陽明」,故能調和脾胃與下焦氣血。其別名「食宮」進一步凸顯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思想,反映穴位在運化水穀中的樞紐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