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食關穴
食關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醫經小學》,其定位與功能在中醫針灸理論中具特殊意義。
定位與取穴
食關穴位於腹部,具體位置有兩說:
- 《醫經小學》記載:在中脘穴旁開1.5寸處,與「食倉穴」並列,同屬調理脾胃之要穴。
- 《養生鏡》補充:於建里穴旁開1.5寸,與中脘、建里等穴相鄰,形成腹部調理脾胃之穴組。
主治功能
食關穴主要針對脾胃系統疾患,其作用機理與調理中焦氣機相關:
- 消化系統病症:如噎膈反胃、飲食不化、脘腹脹滿,此穴能疏導胃氣,緩解積滯。
- 炎性病證:針對胃炎、腸炎等,可配合足三里、內關等穴,以和胃降逆、清利濕熱。
- 氣機失調:脾胃虛弱或氣滯所致消化不良,針灸此穴可促進運化功能。
針灸操作
-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,適用於實證與虛證。
- 艾灸:艾炷灸5~7壯,或艾條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寒濕困脾或脾胃虛寒者。
中醫理論基礎
食關穴之效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:
- 鄰近任脈與胃經:中脘屬任脈,建里亦為任脈要穴,而旁開1.5寸涉及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故能調和胃氣。
- 局部治療作用:腹部穴位多主「腑病」,食關穴直接作用於胃腑所在,能調節六腑「傳化物而不藏」之功能。
- 與食倉穴協同:古籍中常將食關、食倉並提,二者配伍可增強健脾消食之效,體現中醫「穴對」應用思維。
臨床應用延伸
此穴除單獨使用外,亦可搭配其他穴位形成針灸處方:
- 配足三里:強化健脾和胃之效,治慢性消化不良。
- 配內關:寬胸降逆,改善噎膈症狀。
- 配脾俞、胃俞:從背腹兩側調理脾胃,適用於虛損證候。
食關穴雖非常用主穴,但在特定脾胃病症中具獨特價值,體現中醫針灸「辨證取穴」之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